單因子量化回測 : 動能

by Wealth Navigator
動能

「凡是有的,還要給他,使他富足;但凡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去。」這故事出於《新約.馬太福音》。1968年,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·莫頓(Robert K. Merton)提出「馬太效應」這個術語用以概括「好的愈好,壞的愈壞,多的愈多,少的愈少」的社會兩極分化現象,而在股市中也有馬太效應,價格的上升會推動價格的上升;相反,價格的下跌則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。因此,在選股時,強勢股票更容易上漲,而弱勢股票,反而會進一步下跌。

過去研究

動能就是指買入過去的贏家股同時賣出輸家股的一種策略,最早是由Jegadeesh and Titman在1993年提出,在1965年至1989年的美國市場,動能策略獲得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收益。Fama和French (2012) 對1989年至2011年的亞太地區、北美和歐洲都進行了研究,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。實證研究普遍認為,動能因子在較短的時間內非常值得關注,尤其是3到12個月,往後動能效應會逐漸消失,股票表現會回復到長期均值水平

那為何動能有效呢?較多的研究是從行為財務學方面切入,主要是投資人有兩個習慣:1.對重要的訊息過度反應 (Overreact) 或者是 2. 過度忽略重要的訊息 (Underreact),因為這兩個反應,讓投資人常常追高殺低,使個股股價出現短期內連續上漲或下跌的現象 。另外就是窗飾效果 (Window Dressing),在每季或每年底(特別是),機構投資人會避免持有帳面上產生投資虧損的股票,同樣的,會持續保留帳面上賺錢的股票,甚至加碼買進以維持股價,這些行為也讓表現良好的股票持續上漲,表現不好的股票繼續下跌。

以下我們就實際檢測看看,是否上面我們認為的財報比率具有選股的效益,此次主要檢測五種動能因子:Perf Month (月報酬)、Perf Quart (季報酬)、Perf Half (半年報酬)及Perf Year (年報酬)。檢測的方式為,每個月依照這些比率排序S&P500指數的成分股分成五群(Q1-Q5),每一群就是一個投資組合,回測的時間為15年(2005/01-2020/01)。

分位數投組報酬表現統整

名稱夏普值 (1)平均IC (2)每月平均報酬
Perf Month-0.13-0.01-0.14 %
Perf Quart-0.13-0.00-0.17 %
Perf Half-0.140.00-0.21 %
Perf Year-0.130.01-0.21 %
  • 註(1):夏普值計算方式為平均報酬除以標準差。
  • 註(2):計算使用了斯皮爾曼(Spearman)相關係數。會先將指標排行,然後排行下一期報酬,IC為此兩個序列之間的相關性。白話的解釋就是,當此數字越高時,表示此指標越能找到未來表現較好的標的。

上表為做多Q1同時放空Q5的報酬表現,這裡需要先注意,Q1是代表比率較高的族群,所以上面的統整表可以發現,從1個月到1年動能因子的每月平均報酬都是負的,也就是說,過去越會漲的公司,未來也還是持續會贏過過去弱勢的公司,表示近15年,馬太效應也是明顯存在於股市當中。

各群表現:平均月報酬

由下圖可以發現,過去15年來,在S&P500指數成分股當中,在各個動能指標裡面,Q1的表現都優於Q5,但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,平均而言Q4的月報酬是最佳,這就可以解釋成,太糟糕的那一群已經無藥可救,但還有一群之前都沒有表現的公司,未來更有補漲的機會,漲最凶猛的一群可能也會面臨短期修正波的影響。

累積報酬

這邊列出各指標Q1還有Q5的累積報酬圖,為了有比較基準,此處也對比了SP500指數的ETF。從累積報酬可以發現,三個月的動能因子長期表現較好。如果以鑑別度來說,則是一年的動能因子Q1及Q5的績效有較顯著的差異

回測總結

強者恆強,弱者越弱的現象確實存在於股市當中,但從過去的15年的回測數據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扣除表現最差的那個群體後,默默無表現的Q4反而擁有較Q1好的績效表現


其他因子回測結果 <單因子量化回測:成長><單因子量化回測 : ROE & ROIC><單因子量化回測 : 獲利率><單因子量化回測 : 負債比><單因子量化回測 : 評價>


如果您覺得文章有趣,可以追蹤FB粉絲專頁或至頁面最下方訂閱電子報,就可以及時收到財富領航家的消息囉!

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想要交流想法,也歡迎在下方留言。

相關文章

請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