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<資產配置中常見的五大資產類別> 認識了五大資產類別及各資產類別的內容,<資產配置策略評估:風險及報酬指標>也知道如何定義報酬與風險,這篇文章就實際帶大家來看看各大類資產ETF的過去表現及資產間的相關性。最後附上Google Sheet,讓讀者可以及時更新及抓取來自Google Finance、Yahoo Finance及Finviz的ETF數據。
內容目錄
大類資產統計數據 : 報酬與風險
以下主要提供 2008/12/31 至 2019/12/31 共11年的年化數據,主要原因為數據的限制,這裡簡單提及ETF的歷程,雖然指數型基金在1973年就推出市場,但直到1993年,美國才出現第一檔ETF:SPY,為追蹤S&P500指數 (指數基金和ETF同樣都是追蹤指數表現,但ETF和股票一樣在交易所買賣),於2000年之後,ETF才被大力發行,資產的類別也才愈來愈多元。有興趣知道更多ETF歷史的讀者可以參考 Investopedia 撰寫的<A Brief History of Exchange-Traded Funds>

從上面的圖表數據可以發現,約當現金底下的SHV及BIL年化報酬率不及1%,風險 (年化波動度) 也是非常的小,基本上就是活存概念,一般在資產配置上當作資金停泊用。股票部分,代表美國股市的VTI則達到14.90%的年化報酬,報酬風險比更是達到1.16,是所有資產裡面最厲害的標的,代表新興市場的VWO相較起來就遜色許多,年化報酬率8.59%,但風險卻高達27.50%,造成報酬風險比只有0.31。固定收益部分,表現最好的為特別股PFF,年化報酬也達9.23%,但整體報酬風險比最高的是代表美國綜合債的AGG,達1.11。代表不動產的VNQ表現也十分亮眼,年化報酬14.03%,年化波動度也比報酬小,報酬風險比也高於1這個高標。最後大宗商品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,DBC是唯一年化報酬為負的資產,一方面是石油權重較高,因為美國頁岩油技術的進步,讓整體石油價格維持低檔,另外一方面則是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沒有息,甚至還要有儲存、保管成本,這些原因讓大宗商品成為近10年來表現最差的資產。

風險的考量除了關注波動度以外,最大回撤也是很重要的依據,計算方法為淨值曲線中一個高點到低點的最大距離,也就是買進此資產後可能出現最糟糕的情況。不意外,約當現金拿下冠軍,最大回撤都不足1%。扣除特別股,固定收益則是次個最大回撤較低的資產。最大回撤最高的資產由大宗商品拿下,最嚴重可能面臨60%以上的損失,投資人務必要小心此類資產的配置狀況。
最後,要特別注意,因為受限於資料的時間長度,近10年算是股市大多頭,特別是由美股帶動,建議投資者在預期未來投資報酬率時,盡量以保守原則,或者是計算原始指數長期的統計數據作為替代。
大類資產間的相關性
再次複習,所謂資產配置就是將兩者以上的資產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,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,而選擇相關係數較低的組合做資產配置, 就可達到分散投資下跌風險的目的。首先,「相關係數」是個介於-1到+1的值,用來了解兩個資產價格之間的連動程度,若A、B資產的相關係數為負數,則表示當A價格上漲,B價格就有可能下跌;反之,相關係數的值愈高,表示齊漲齊跌的機會愈高。
總體而言,約當現金與大部分的資產相關性都不高。投資人最在意的應該是股票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,從上圖可以發現,不同區域的股票相關性都超過八成,接下來則是固定收益部分,可能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有股票與債券漲跌相左的概念,所以兩者是負相關,不過要特別注意,這裡所說的債券只有公債,像是新興市場債、投等債及高收益債券等有風險性債券都與股票呈現正向相關性。不動產部分也是與股票資產擁有較高的相關性。最後可以特別注意黃金,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都不超過三成,所以當預期其他資產都表現不佳時,黃金或許是個不錯的標的。
Google Sheet連結
最後附上Google Sheet的連結,需新增至自己的Google雲端。試算表含有兩個工作表:統整表與歷史價格,只要更改頁面中ETF的代碼,就可以即時更新ETF的基本資料、報酬狀況及歷史收盤價格。
如果您覺得文章有趣,可以追蹤FB粉絲專頁或至頁面最下方訂閱電子報,就可以及時收到財富領航家的消息囉!
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想要交流想法,也歡迎在下方留言。